“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发布:杨明东 发布日期:2022/10/14 信息来源:百度网页

7.jpg

一、少年时代钱三强

在敲开原子能科学大门的人中,还有没有其他中国人的贡献呢?有的,钱三强就是其中之一。他在1939年的科学研究,对刚发现不久的裂变现象是有力的支持。钱三强夫妇二人于1946年还发现,铀不仅仅分裂成两块碎片。

钱三强7岁(1920年)时入孔德学校二年级就读。该校最早采用白话文及注音字母教学,提倡德智体美劳平衡发展。钱三强阅读兴趣广泛,毕业前夕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启发,立志考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学电机工程。由于在孔德学校学的是法文,而南洋大学则用英文教本,便先于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在这里,他除了专心学习英文和其他专业课、实验课之外,常听清华大学教授吴有训等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兼课讲授的近代物理和电磁学,还阅读了英国科学家罗素(B.A.w.)的《原子新论》中译本,从而对原子物理学发生了兴趣,1932年他改变初衷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二、求学之路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四年中,钱三强在以系主任吴有训为代表的一批良师的精心指导下,注意全面吸取知识,注意内容与方法、理论与实际、动脑与动手相结合。1935年,吴有训首次开设“实验技术”选修课,钱三强积极报名参加,并学会了自己吹制玻璃仪器的技术。

1936年毕业时,钱三强有两个可供选择的去向,一是南京军工署所属的机构,一是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他根据父亲钱玄同的意愿和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后者。吴有训为之给北平研究院物理所所长严济慈写了推荐信。钱三强到职后,进行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兼管研究所图书室。几个月后,在严济慈的支持与鼓励下,他参加了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组织的公费留法考试,考取了到巴黎学镭学的名额。

1937年夏,钱三强经过一个多月的海轮航行抵达法国首都巴黎。当时严济慈已经比他先到巴黎出席国际文化合作会议。严济慈亲自把钱三强介绍给了伊伦·居里教授。钱三强的博士论文被安排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同时进行,两个实验室的主持人—一伊伦和约里奥共同负责指导。钱三强没有辜负机遇和信任,他勤奋好学、诚实开朗、乐于助人的精神受到普遍好评,工作进展迅速。1940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同年5月,德国法西斯进攻法国,他随难民向南迁移,一个月后法国沦陷,又被迫返回巴黎。

1946年春,钱三强与何泽慧博士(在清华大学时的同学)在巴黎结婚,并开始了共同的科学生涯。钱三强领导一个研究小组(有何泽慧和两名法国研究生参加),利用核乳胶研究铀裂变,经过反复实验和上万次的观测,发现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也就是说,铀在中子的作用下不仅仅分裂成两个碎片,还有极小部分会分裂成三块甚至四块。这一研究成果,约里奥·居里先生于1947年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会议上作了宣布,他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物理学上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钱三强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三、回国主持原子能工作

1948年夏,钱三强与何泽慧携刚足半岁的长女一同回国,他们铭记伊伦·居里“为科学服务,科学为人民服务”的赠言,到北平后,接受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和周培源教授的邀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同时与何泽慧、彭桓武积极组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积极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和调整工作,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和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工作。

1955年1月15日,经过周恩来总理事先组织与安排,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了钱三强、李四光等关于原子核科学工作和铀矿资源情况的汇报,决定大力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

1956年,国家成立主管原子能工作的工业部(即第二机械工业部,后称核工业部),钱三强为副部长之一,兼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1958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即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实行第二机械工业部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钱三强仍任所长,很好地实现了院与部的协作。

钱三强先后选派和推荐优秀科技专家(如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陈能宽、胡仁宇等)到二机部有关院、所、厂负起科技领导责任,在铀矿评价、采选、铀化学化工、铀同位素分离、扩散分离膜的研制及高效炸药等方面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问题得到解决。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因此,我国的第一颗源子弹完全是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独立完成的。



返 回
(本信息版权归昆明市嘉毅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